Saturday, November 24, 2012

台灣的三次飛躍與兩次黯淡

台灣的三次飛躍與兩次黯淡

李正三

從商十分成功的黃文局先生最近在華盛頓DC、紐約、紐澤西做過幾場演講。他對台灣人和猶太人的歷史研究下過很大的工夫,也提出他個人的看法,對台灣史的發展過程,他提出「三次飛躍與二次黯淡」的分析,我個人認為這個論述脈絡清晰、十分精闢,對此一史實的理解,有助於台灣人思考如何走向未來。讓台灣人了解自已的歷史,「知道自己從那裡來,應往何處去? 」,可以說是救台灣的第一步。因此我認為有必要把他的論述重覆強調,四百年台灣發展史已經明確地昭示我們,台灣人「三生有幸」,有緣和世界三個第一流的國家荷蘭、日本、美國接軌,成為「海洋台灣」,台灣才得以飛躍發展;在清朝收編台灣兩百年,實施海禁,幾乎使台灣自全球海上貿易消失。近年來中國開放外商投資,台商一窩蜂奔向中國,逐漸被鎖進一中架構之下,被吸納、被邊陲化,變成「內陸台灣」,產業外移,失業率高漲,民生疾苦,是最明顯的結果。

台灣四面環海,位處世界航運的樞紐,台灣是海洋文明國家,海洋面積佔地球的十分之七,台灣的前途在海洋,台灣要繼續本土化、民主化、現代化、國際化,和全世界接軌,才有光明的未來。

三次飛躍,第一次是指「荷蘭觸媒」,1624-1662,荷蘭佔據台灣38年的荷治時期; 第二次是指 「日本跳躍」,1895-1945,日本統治台灣50年的日治時期; 第三次是指 「美國美夢」,1945-1989,二次大戰後台灣和美國的密切交往而蓬勃發展時期。這三次都是「天佑台灣」,讓台灣與當時世界一流國家接軌,而得吸納各方資訊及資源,使文化提升,社會進步,經濟繁榮。兩次黯淡,第一次是指清治時期,施琅引清軍入台到馬關割讓,1683-1895共212年;第二次是指1989年後台灣日漸傾中,經濟上依附中國,資源被吸納,國計民生凋蔽、工商發展停滯不前。 黃先生此一論述和郭正昭教授津津樂道的海洋文明大陸文明論亦相吻合,台灣處於世界航運樞紐的優越地理位置,台灣救亡圖存之道就是邁向海洋,我們務必牢記,台灣一定要走向海洋發展的大方向。

為了說明什麼是「飛躍」? 什麼是「黯淡」? 我必須把這五個時期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等情況依次做一很簡要的回顧。

荷治時期:1624年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到達台灣,西印度公司抵達曼哈頓島,台灣和紐約同時進入世界舞台。那時兩地都屬原住民的傳統部落社會,文明層次相當接近,四百年後的今天,比起紐約台灣顯然是落後了。荷蘭是緊跟葡萄牙西班牙之後崛起的海上霸主,它在南非、印度、馬六甲、印尼、台灣、日本、菲律賓、南北美洲都有殖民貿易據點,儼然是當時世界第一流的海洋貿易王國。 由於荷蘭人的重商主義,台灣原本自給自足的農耕漁獵也逐漸變成商業性的產銷,出現了初期資本主義經濟的雛型。不只是商業貿易,荷蘭人對台灣的農地開發與農業生產也有其貢獻,他們為台灣引進了豌豆、蕃茄、番子薑、番麥、胡椒、甘藍、在來米等新品種,同時為了農業生產自中國招聘四、五萬的漢人移民,又從中國引進黃牛,自印度引進水牛,以部分畜力代替人力耕耘,教導農人構築溝渠、埤圳、蓄水池等的水利灌溉工程,設制王田等土地稅收制度,大大的改進了台灣農業的生產形態與種類。又引進紅毛土、番子火、番子油等用品,給台灣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為了書寫地契解決漢人與平埔族間的買賣糾紛等,荷蘭人使用羅馬拼音創造了新港文,為當時社會實況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文字紀綠,並繪製了台灣笫一張地圖。荷蘭傳教士也將基督教、天主教傳入台灣,進一步提升了台灣的文明水平。因此,荷蘭人是使台灣由部落社會進入文明社會,促進農業科技生產技術,發展海上貿易,使台灣與世界網經接軌的第一個啟蒙者。

日治時期:1868年起,日本一群優秀的領導群開始輔佐明治天皇勵行「脫亞入歐」的明治維新,不到三十年就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了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強國,又在1905年打敗了俄國成為世界列強之一。領台初期,為敉平台灣人的反抗,日軍曾使用殘酷的殺戮手段,為統治這個海外第一個殖民地,日本人也勵行高壓及不平等的政策對待台灣人。但是日本人有心把台灣建設成殖民統治的櫥窗及南進的基地,因此在台灣實行了一個「小型的明治維新」,為台灣的近代化、工業化奠定了基石。玆列舉其犖犖大者如下:對台灣的人囗、土地、林野等資源調查,以利開發規劃。廣設學校、普及教育,培養守時、守法、清潔衛生的觀念。戒除纏足、賭博、偷竊之惡習。基隆、高雄建港,南北縱貫公路、南北縱貫鐵路通車。建立郵政、電訊等通訊設備。編制保甲、警察局、法院等司法保安制度。完成桃園大圳、嘉南大圳等水利灌溉系統,完成日月潭水利發電,建全貨幣,設立銀行,統一度量衡,引進新品種,使用肥料,提升農業生產,普建糖廠,發展糖米經濟作物,逐漸引導台灣走向出口導向的經濟形態。除了軟体的文化、典章、制度,其留存下來的硬体設備如鐵路、公路、港口、糖廠、總統府、台北賓館、台大醫院、台灣銀行、省立博物館等等,如今猶歷歷在目。是日本五十年的經營,才使台灣更上一層樓。

美國美夢時期:二次戰後的冷戰期間,民主自由與共產集權兩大陣營壁壘分明,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咸認貧窮不安是共產主義漫延的溫床,台灣既是反共的橋頭堡,受到美國大力經援以提升經濟發展是理所當然。二次大戰中台灣受美機輪番轟炸,戰後滿目瘡痍,百業待興,美國適時伸出援手,在1949至1965年間提供14.8億美元做為建設基金,以增加電力供應,修復交通運輸,修築水利灌溉等,使台灣農工生產恢復正常運作。另外提供食品、農工原料、西藥、機器設備等。由於美援的注入才使台灣渡過了戰後最艱困的時期。1965年美援終止,台灣即將受到衝擊,適逢越戰擴大,台灣因為地利,開始設立加工出口區。當時美國是全球唯一超強,生產量高達全世界一半,經濟空前繁榮,日本德國隨著迅速竄起,不只工資高漲,而且環保意識提升,紛紛尋求海外加工,台灣的加工出口區仍繼續擴張。美國的投資,不但增加了台灣的出口,更帶動了台灣民間企業家的創業精神,台灣人的創新能力開始萌芽發展。現在台灣的企業,97%是中小企業,台灣的企業家絞盡腦汁,展現創意,使台灣新興產業如雨後春筍。因此,台灣人的平均國民所得由1960年的154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11604美元;外匯存款,1950年為零到1994年的878.78億美元;留學生人數由1960年的643位到1980年的6000位,其中十之八、九都是留美,這些留美學生個人完成了美國夢,把科技帶回台灣,使台灣成為美麗島。1980,台灣設立新竹科學園區,1995核設南部科學園區,2002籌劃中部科學園區,都靠大量的留學生返台效力,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創立新產業,生產力、研發能力都大幅提升,台灣能以科技立國,變成科技島,多靠美國美夢之賜。

清治時代:這段介於台灣蓬勃發展的荷治時期與日治時期之間,自1683年鄭氏降清,至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為止,長達212年,佔台灣信史四百年的一半,是台灣階段史最長但進步最小的時代。主要是清廷對台灣這片蠻荒之地毫不重視,放棄不足惜,但擔心惹禍患,因此勉強加以收編,收編後也消極的給予防範,最先是遣返台民回閩粵原籍,封鎖台灣,限制移民,不得攜眷,航海貿易全廢弛了。派到台灣的官員大都素質不高,多為瀆職收賄,橫行搜刮之徒,完全無心建設。駐台士兵則沈迷賭博,索取外快,人民深受其害。偏偏在這段期間,如朱一貴、林爽文等反抗事件層出不窮,對叛亂的鎮壓殺戮及綏靖安撫,反成治台主要工作。到1840年與英國發生鴉片戰爭,1871年後日本派遣樺山資紀及西鄉從道到台灣南部,1884年法軍孤拔攻擊基隆,清廷感受強大的國際壓力,遂改消極的防範為積極的經營,在清治最後十多年間,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依次抵台督政,劉氏駐台六年,在海防、練兵、清賦、理蕃、架設電線鐵路等稍有建樹,但已時不我予,他的改革被下個巡撫邵友濂廢棄,又迅被日本取代。 總之,清治期間台灣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完全受制於中國,成為中國的糧倉、資源被吸納,被邊陲化,被內陸化,台灣幾乎從國際舞台銷聲匿跡。中國當然也把癘瘴瘟疫,及他們最擅長的德性腐敗貪污帶到台灣來,永遠污染了這片土地。

傾中時期:台灣留美學生人數在1999年是美國外籍留學生的第一位,現在由於留美意願低,已滑落到第六位。留美學生的多寡,關乎國力與國際競爭力。台灣留學生逐年遞減,新科技、新知識漸漸枯竭,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及研發能力,逐漸喪失,前景堪憂。留美學生減少,除了少子化、留學地區分散、勤奮苦讀的精神不再等原因,事實上這和台商短視、操短線,把很多工廠公司、年青員工帶往中國有關。如果真的就近到中國就有利可圖,又何苦要離鄉背井,十年寒窗到美國苦讀呢?

在蔣經國掌政的1975至1988年間,台灣勵行三不政策,那證明既使不和中國接觸,台灣還呈現了七八十年代的經濟起飛。1979年元旦中國全國人大在「告台灣同胞書」中提出三通構想被台灣拒絕。1987年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後三不政策逐漸鬆動。由於地理上的接近,語言文字、文化習俗相近及工資便宜、勞力充裕等優越條件,加上中國政府提供放權讓利的優惠措施,既使過去台灣政府一再禁止或限制,前往中國投資經商的台商還是絡驛不絕。馬政權原以終極統一為目標,對一窩蜂往中國自投羅網的台商不僅不禁止,反而放寬限制、簽訂協約來鼓勵。依9/12/12自由時報記者陳永吉台北報導,「馬執政四年以來,上市櫃六千億匯中。…截至今年上半年為止,累計匯往中國的投資金額以鴻海的596億元最高, 南亞的348億居次,奇美電的335億元排行第三,匯出超過百億元的公司高達二十一家」。 台商若不懸崖勒馬、繼續把資金拼命匯往中國,去和封閉的大陸緊密結合,台灣必定重蹈清治時代的覆轍,產業資源被磁吸而空洞化、邊陲化,悲慘下場,不堪想像。歐洲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尼古拉(Nicola Casarini) 說「台灣人就是一種連亡國都不在乎的經濟動物」。難道台灣人真的被不幸而言中嗎?(11/05/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